2020盘点: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十大关键词

来源:氢能俱乐部 2021-01-05

2020年倏忽已逝。 

这一年,漫长得不同寻常;

这一年,也短暂的一如往昔;

不经意间又是一轮春夏秋冬;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愿新年,胜旧年。

今天是2021年1月4日;

氢能俱乐部来跟大家盘点一下过去一年产业链内的10大关键词

2020氢能与燃料电池十大关键词

01中国氢能第一股

02碳中和

03资本入局

04政策井喷

05以奖代补示范城市群

06价格战打响

07暖场

08推荐车型目录

09三大气体公司加速布局

10民用液氢

1、中国氢能第一股

2020年末,作为锂电池龙头股——宁德时代市值突破7000亿豪取创业板第一,纳斯达克上市的燃料电池公司巴拉德动力系统股价也创下历史新高;科创版上市的“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亿华通之前在新三板上市,后转入科创板。亿华通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8年时间。上市首日,其股价即有发行价76.65元/股迅速增加上升,最高达到261.11元/股,增加240.65%,12月31日收盘股价为272.33元。

亿华通于2012年成立于北京,公司自成立就一直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与产业化,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商,由此公司上市时就被资本市场成为“中国氢能第一股”。从公司的产品结构上看,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系统、零部件、技术开发及服务和其他。其中,发动机系统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87.56%,市公司的额主要收入来源。

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称,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商,率先实现了发动机系统和燃料电池电堆的批量国产化。同时,在国家大力推广燃料电池的背景下,亿华通看起来充满想象力。

2、碳中和

9月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碳中和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在2025年左右需要需要进入碳排放平台期,2030年前需实现碳达峰,2030年后需沿着最严格的“1.5℃路径”加速减排。十四五期间碳中和相关产业规划或将悉数展开。

碳排放主要由化石能源贡献,目前中国煤炭消费几乎占到全球的一半,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加快,天然气将逐步替代煤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中国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

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在氢能方面,白皮书指出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顶层设计跟进,地方参与氢能的积极性非常高,已有超过20个省市及直辖市发布了氢能产业规划。相信氢能源的不断加速发展,将最终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使命。

附:碳中和承诺下的十二个“长坡赛道”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主编领取)

3、资本入局

8月,亿华通在科创版上市,股价从上市发行价76.65元一路暴涨,12月31日收盘价为272.33元;

9月,重塑科技获得博华资本、元贯企业、永衡管理三家投资人的战略融资;

10月,东风集团递交创业板IPO申请,拟公开发行不超过9.57亿股,预计融资金额210.33亿元,其中13亿元将用于氢燃料电池研发项目;

10月,中石化资本与恩泽基金、康明斯中国在北京签署合作意向书,三方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共同促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开发及推广;

10月,国家电投1.92亿元入股上海舜华,占33.8%股份;

12月,潍柴动力公告将非公开发行股票拟融资130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产业链;

目前国内的主要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配套企业、上游氢能供给端以及基础建设企业都拿到了风险投资的资金,如国鸿氢能、重塑科技、国富氢能、东岳氢能等。2020年大型央企国企和央企在氢能领域的布局更加活跃,资本市场对氢能领域热捧仍有增无减。相信在政策扶持和资本推动下,氢能源产业将快速发展。

4、政策井喷

年初以来,氢能热潮迅速在全国各地点燃,各省/市乃至区地方政府纷纷发布氢能规划。全年有19个省市及直辖市累计发布了55份氢能发展及补贴政策,超过了2017-2019年的总和,可谓市呈井喷式增长。

各地产业规划总体具有一致性,多数都提及阶段发展目标,包括产业产值、投用车辆数、加氢站建设、企业培育等。但由于各地区的宏观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约束,各省之间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差异明显。其中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类最多。

有了政策方面的鼓励,可以预测,新一轮氢能发展热潮就快要来了。

5、以奖代补示范城市群

2020年9月2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明确“以奖代补”,加快带动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核心技术研发创新。

针对产业发展现状,五部门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模式。

全国已有22个省市参与了以奖代补示范城市群的申报,预计2021年春节前后,示范城市群将会落地,示范城市将获17亿的国补,配套省市两级补贴,未来几年燃料电池产业预计将会获得几百亿的补贴,而政府的补贴其实只是启动产业发展的杠杆,更多的资金将来自于资本市场,未来几年氢能企业将会出现上市高峰期。

6、价格战打响

12月3日,雄韬股份发布了氢瑞A1代燃料电池电堆,并给出1199元/KW的超低售价,这与之前几日氢璞创能给出的售价针锋相对。此前的11月26日,氢璞创能推出Nowogen V电堆,这款电堆打破了国鸿氢能于10月18日发布的“鸿芯”系列电堆的售价记录。

这一些列操作恰恰反映出燃料电池公司已不可能仅仅靠高额补贴和政策支持就可生存,市场化的竞争将会加速优胜劣汰,产品价格竞争的开始说明产业化的基础已开始形成。但是企业应该理性对待价格战,目前氢燃料电池大面积产业化条件还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启动价格战或为时尚早,并且市场看重的永远是性价比,并不是越便宜越好,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可以预见的是,行业头部企业间的价格战将使得行业将本,加快燃料电池市场化运作,预计未来几年内产业链将高速发展,成本将大幅降低,并且逐渐实现商业化。

7、暖场

2020上半年整个产业链或许因为疫情而显得过于沉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销数据显示:1-7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0辆和403辆,同比分别下降66.5%和63.4%,这和2019年的产业发展高潮行程鲜明对比。

而到了七月份,各大车企则纷纷携新车登场。

7月20日,长城汽车发布“柠檬”技术品牌,其中“柠檬”平台车型将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续驶里程高达1100km。

7月28日,广汽集团首款氢燃料电池车Aion LX Fuel Cell在广汽科技日亮相。

9月13日,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上市,同时发布“氢战略”: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旗下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这三款新品发布也算是为之后的“以奖代补”和“碳中和”两大事件暖场了。

8、推荐车型目录

2020年,工信部共计发布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累计上榜燃料电池汽车车型263款,其中客车187款,卡车61款,特种车辆12款。从上榜车企的燃料电池车型数量来看,北汽福田13款位列第一,南京金龙10款位列第二,厦门金旅及中通客车均为7款位列第三。

显然在2020年更多的商用车辆布局进入燃料电池市场,燃料电池客车仍然是目前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最为活跃的市场。

9、三大气体公司加速步局

就在投资人集体焦距燃料电池的时候,林德、液空、AP三大气体公司已全面进入中国,借助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布局中国氢能市场。

林德参与中国多个加氢站建设,并与宝武集团、中海油能源集团、淄博市能源集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布局氢气运营业务;

法液空与厚普股份成立合资公司抢占中国加氢站业务,并与兖州煤业和中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氢气运营业务;

而美国AP公司已经悄然在中国布局了浙江嘉兴(服务长三角)、河北张家口(服务京津冀)、四川成都(服务西南地区)、惠州大亚湾(服务珠三角)、山东淄博多个基地,基本上覆盖了中国氢能发展的重点区域。

气体公司的核心技术是空分设备,他们在产业链的上游制取和储运环节具备成熟的技术以及产业化能力,包括高压气氢储罐、低温液氢储罐、液氢泵等设备。

如果我们能确定氢能一定是未来能源,那这就意味着三大气体公司可能从技术上控制能源市场及储运环节。

从能源的资源时代到科技时代的转化过程中,能源的垄断格局正在从资源垄断过渡到科技垄断。在这个时代,对于气体能源的管理、运营是一个远大于燃料电池端的大市场,在全产业链成本持续下降的过程中,供氢系统和燃料电池同样需要技术创新。

从氢气的制取、运输、加氢站和车载储供氢系统,每个环节都不是简单的挖煤或挖石油那么简单,与燃料电池已经形成的一致性目标也不同,在供氢系统的各个环节更多体现在解决方案上,既需要科技能力,也需要资源整合。

10、民用液氢

4月,由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中国首条民用液氢生产线,经过系统联动调试,在内蒙古乌海一次性开车成功,顺利产出液氢。12月,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发布一则消息,经过2500多公里日夜兼程,公司自主生产的液氢顺利运抵广州。

这是中国液氢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举打破了中国民用液氢长期不能自主生产的困局,民用液氢生产调试建设项目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前,中国在用的液氢工厂仅有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北京101所和西昌基地三家,总产能仅有4吨/天,最大的海南文昌液氢工厂产能也仅2吨/天,它们均服务于航天火箭发射,民用液氢生产长期属于空白。鸿达兴业液氢生产线的顺利产出,不仅填补了国内民用液氢生产的空白,也为液氢商业化应用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大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