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enry 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 氢能产业分析师
当前氢能产业处于新兴阶段,众多上市公司纷纷介入或宣称介入氢能领域,一时之间氢能概念如火如荼。在氢能产品量化生产进入市场之前,哪家公司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真正成为氢能产业的新贵?形势似乎扑朔迷离。
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初始阶段决定产业及公司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毫无疑问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过,目前各上市公司对于氢能产业的具体研发投入均未进行详细披露,投资者不得而知。但公司管理层对研发投入的态度、组织的学习能力及基础技术是一个企业较为稳定的价值观的构成部分。众多的氢能概念上市公司中,哪些具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氢能产业中胜出?氢云链调查74家氢能概念上市公司数据,对其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应当能够发现端倪。
1、研发投入额
氢能概念企业2015-2018年度平均研发投入额度最高为上汽集团,平均年投入111.91亿元。所有氢能概念上市公司平均年研发投入约5.13亿元。前十名上市公司平均年研发投入为30.1亿元,其分布如下图所示。
2、研发强度
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百分比)是衡量公司研发投入力度的相对指标。所有氢能概念股在2015-2018年期间平均研发强度为3.81%,显著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其中最高者为星云股份达到13.7%。前十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9.15%,分布如下图所示。
3、毛利率
毛利率是衡量市场竞争程度及公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氢能概念公司在2015-2018年平均毛利率为22.05%,远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其中最高者为迈瑞医疗达到65.44%
前十企业毛利率平均值为44.24%,分布如下图所示:
4、研发强度与毛利率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氢能概念企业在2015-2018年间研发强度与毛利率的分布图如下所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TATA做相关分析可以发现营业毛利率与研发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研发强度越高,其毛利率水平也越高。
基于对技术驱动类科技企业发展规律和产业变迁规律的理解,根据评估科技类独角兽企业价值模型,即TTPCIS模型:技术(technology)、时机(timing)、产品(product)、文化(culture)、创新(innovation)、战略(strategy)(详见《从CATL成长看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化机遇与挑战(上)》一文)。氢云链在本文尝试从技术研发投入角度,评估谁是氢能领域的隐形冠军,或者谁最有可能成为氢能汽车领域的比亚迪、宁德时代?
氢云链认为,氢能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长、技术难度高、专业跨度大的技术驱动型行业,典型特征有两个,一是技术为王,二是政策驱动。考虑到目前我国还处于产业化攻坚阶段,全球的大规模商业推广还有待时日,谁能率先实现重点技术突破,谁就能抢占市场规模增长红利,从而有望在行业爆发期得到丰厚回报。以电动汽车为例,比亚迪、宁德时代在行业早期,没有像贾跃亭、董明珠一样,在没掌握过硬的造车技术情况下,将精力放在到处拿政府资源、跑马圈地方面,而是将精力放在自主技术研发上,保持对技术研发的持续巨额投入,率先培育了自主领先的技术创新、研发和管理体系,进而在市场混战中实现厚积薄发,奠定了日后各自在行业的龙头地位,也正是有了这些能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国家对外开放新能源汽车市场与动力电池市场的底气才足。
氢云链认为,目前的中美贸易战、技术战是必有一战!考虑到目前国内氢能源产业的部分核心材料和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加氢站气体压缩机等,还依赖美国进口,存在核心部件被禁止进口的风险,国产化难题有待客服。而且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支柱产业,对工业国家经济、就业影响较大,占据了中美未来竞争的七条主要赛道中的两条。目前美国已经正式针对欧洲、日本汽车贸易开战,氢云链认为,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晚有一天会成为中美贸易战、技术战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科技研究投入角度分析企业技术投入,挖掘企业技术创新价值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提醒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并非是突发灵感的神来之笔,而是源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念、文化和资源的持续投入。哪些氢能产业链企业最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进入国际氢能产业链,成为未来国际氢能产业的独角兽?解读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因,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