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 各省氢能这样发展_第一元素网- 国内领先的氢能源科技媒体

盘点|十四五期间 各省氢能这样发展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 2021-05-06

氢能产业在我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将氢能与储能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各省亦根据当地的实际资源禀赋,在陆续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给定了氢能发展的路径。北极星氢能网整理了各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氢能与燃料电池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截止目前,内地除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以外,其他省级行政区均提及氢能相关内容,其中北京市点名“氢”次数最多,并囊括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内容。

▊北京

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示范区主阵地——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发挥能源领军企业创新带动作用,加快氢能燃料电池、储能、能源互联网装备等技术突破及成果转化落地。

推动形成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推动京津冀规模化、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

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赋能计划——推出一批创新资源供给清单。围绕北京节能环保、氢能提纯、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优势,梳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和代表企业资源,实现菜单式供给。通过发布会、推介会、对接会等方式,向津冀发布北京高新技术供给目录,引导市场预期。

全面激发“两区”新活力——全方位打造“产业+园区”协同开放:培育全面开放新优势。建设创业投资集聚区,对氢能、光伏、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等领域采取“负面限制清单+正面鼓励清单”管理模式。

打造更具活力的高精尖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以智慧能源为范式,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聚焦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围绕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探索构建电氢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以重大示范场景应用为牵引,规划一批氢能储运、加氢站,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建设氢能高端装备产业园、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和国际氢能示范区。搭建清洁能源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供应链生态拓展和增值。

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精准实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有效控制移动源污染。推动公交(通勤)、环卫、出租、渣土以及市内邮政、快递、旅游等车辆基本实现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推动存量燃油汽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 200 万辆。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氢能源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

系统推动核心区超低排放区建设。推动核心区燃油汽车减量,基本实现公交、环卫、货运、旅游及公务车辆为新能源动力,逐步禁止柴油车辆驶入,打造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车辆巡回旅游专线,鼓励存量拥车置换为新能源车辆。新建建筑大力推广近零能耗建筑,有条件施工工地探索施行全封闭管理。

“十四五”时期重大工程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大工程包:氢能产业示范

锚定氢能供给

锚定氢能供给方面的几个省份,大部分提及绿氢内容,山西比较独特,提及发挥焦炉煤气制氢等工艺技术低成本优势。

▊黑龙江

优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消纳为导向,结合省内外电力市场,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构建多种能源形态灵活转换、智能协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50%以上。有序推进风光资源利用,建设哈尔滨、绥化综合能源基地和齐齐哈尔、大庆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在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等城市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布局生物质热电联产、燃气调峰电站,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蓄能设施。推广地热能、太阳能等非电利用方式,积极稳妥推广核能供暖示范,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开展绿色氢能利用。

▊吉林

培育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整合东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资源,发展风电及装备、智能控制系统产业,壮大一批骨干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加快发展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延伸构建集 智能制造、氢能储制、智慧能源于一体的全新产业链,推进氢能、油页岩和新型能源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加速光伏制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稳妥实施核能供热示范工程,打造国家新能源 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区。

其中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氢能方面包括:

中国北方“氢谷”:建设年产12万吨氢气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长春-白城氢能走廊新能源制氢示范:建设25万千瓦自备风电场、5万千瓦自备光伏电场,年产17万吨工业气体、3000吨氢气。

▊内蒙古

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禁在草原上乱采滥挖、新上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业项目,已批准在建运营的矿山、风电、光伏等项目到期退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发展,建设绿色矿山,推广绿色建筑。建议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壮大绿氢经济,推进大规模储能示范应用,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

▊山西

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统筹考虑电网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利用采煤沉陷区、盐碱地、荒山荒坡等资源开展集中式光伏项目。探索立体利用土地发展清洁能源模式,推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与建筑、交通、农业等产业和设施协同发展。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推进“新能源 + 储能”试点,推动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发挥焦炉煤气制氢等工艺技术低成本优势,有序布局制、储、加、运、输、用氢全产业链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开发布局。

山西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中包括氢能。重点建设晋能控股(潞安)化工新材料 R — GAS 下游制氢、山西美锦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雄韬氢能大同产业园等项目。

▊安徽

重点研发可控核聚变,制氢、储氢及运输,小分子催化,煤炭清洁利用,智能电力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等技术瓶颈。提升先进燃煤发电、核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网络智能化水平。

▊宁夏

全链条布局清洁能源产业。坚持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围绕风能、光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高标准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红寺堡、盐池、中宁、宁东等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贺兰山、麻黄山、香山平价风电基地。加快发展光伏制造、风电制造和清洁能源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氢能制备、存储、加注等技术开发,积极培育储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电力装机力争达到4000万千瓦。

宁夏重点能源项目——清洁能源:建设1400万千瓦光伏和450万千瓦风电项目、宁东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隆基乐叶科技年产3GW单晶电池、矽盛光电4GW单晶硅棒硅片、中车株洲风机装备制造、威力传动高精密传动设备、金晶科技太阳能光伏轻质面板、日盛高新氢能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海南

优化升级三大优势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制造业发展,推动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昌江核电基地,推进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高纯铁、磁性材料等项目,培育核电产业集群。依托海南新能源发电项目,发展风电、光伏、电力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配套产业。以炼化和化工企业工业副产氢净化提纯制氢为初期启动资源,一体化发展氢能源“制、储、运、加、用”产业,推动氢燃料电池应用,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建设海南能源平台和能源数据库。到2025年,在清洁能源产业领域投入800亿元。

加快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岛内逐步禁止销售燃油汽车,研究制定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及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力争实现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公交、巡游出租等领域车辆全面清洁能源化。加快推进轻型物流配送、城市环卫、网约车、旅游车等社会运营领域清洁能源化。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河南更为细化,提及统筹布局加油、加气、充 (换)电、加氢等设施,示范推广 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

▊上海

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增长点,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在公共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绿色交通体系。

▊天津

打造能源创新示范高地。加快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领域示范应用。推动能源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技术融合,积极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推广智慧能源小镇技术,推动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氢、加氢设施建设,拓展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氢能产业高地。创新能源利用模式,统筹LNG冷能资源,探索冷能梯级利用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冷能梯级利用示范项目。

▊福建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加快引进和培育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相关设备、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电堆及其核心部件等产业化项目,打造东南沿海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制造高地;推动超薄HDT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技术开发应用,发展半片技术、叠片技术、双玻组件等光伏组件产品;发展海上风电设备,探索构建风光储充一 体化、多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新业态,打造集研发、 制造、应用于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海新能源产业创新走廊 和技术、标准、成果、装备输出高地。

▊河南

完善能源输配网络。统筹布局加油、加气、充 (换)电、加氢等设施,示范推广 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

优化省内能源结构。加强氢能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工业副产氢纯 化水平,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培育氢能产储运用全 产业链。

开拓氢能产业

▊广西

构建多元能源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稳步发展核电,适度发展清洁煤电。推进全区城乡用电“一张网”,加快绿色智能电网建设,增强农村、边远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理顺油气管网体制,健全油气管网体系,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快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北部湾沿海能源综合储备基地建设,提升油、煤、气等应急储备能力。强化能源监测预警,保障能源运行安全。

▊河北

要建设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以及构建综合能源体系,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推进坚强智能安全电网建设,完善油气管网,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辽宁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氢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创全民参与的“绿色+”时代。

▊广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布局和优化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

▊贵州

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做优煤炭产业,扎实推进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煤层气、页岩气、氢能、地热能等加快发展,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浙江

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海上风电布局建设,加快储能、氢能发展,到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超过57%,高水平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成白鹤滩输浙特高压直流,持续优化外来电输入比重和结构。推进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建成天然气主环网,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民生优先的综合供能服务网。加快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围绕核电基地探索建设零碳未来城(园)。

▊山东

在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煤电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氢能,拓展外电入鲁通道,稳步推动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完善油气储输网络;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化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加快钢铁、炼化向沿海地区集中,打造裕龙岛高端石化基地、日照-临沂先进钢铁基地,建设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世界铝谷、山东半岛“氢动走廊”。

▊云南

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到2025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左右,绿色电源装机比重达到86%以上。

▊青海

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加快海西、海南清洁能源开发,打造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促进更多就地就近消纳转化。加快黄河上游水电站规划建设进度,打造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推进页岩气、干热岩等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共和干热岩实验性开采。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加强储能工厂、抽蓄电站、光热、氢能、电化学储能等技术创新应用,统筹发电侧、电网侧储能需求,不断扩大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规模,研究建立储能市场体制机制,探索制定储能技术标准,建设全国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全社会用能方式变革,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坚持消费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动共进,构建高原绿色能源消费体系。实施“生态+电力+储能”行动,在制造、建筑、生活等领域加大清洁电力替代,因地制宜开展太阳能、天然气、地热等绿色能源取暖试点,打造共和“地热城”。加快城镇供热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开展热源、换热站及老旧管网节能改造,提升供热能源利用效率。推广电动汽车,构建绿色节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推进三江源清洁供暖工程。探索开展氢能绿色开发利用。

▊陕西

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形成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核能、铝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促进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

▊甘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发展储能装置等具有较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氢能、动力电池等产业化步伐。推进能源基地建设,用好国家优化输电通道布局机遇,开拓省外电力消纳市场,建设以多回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为支撑的电力输送大通道,加大新能源基地式开发力度,持续提升电力外送能力,推动新能源老小场站提质增效,提升河西清洁能源基地供给能力和就地转化效率。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相关设施。

▊湖北

构建多元能源供应格局:坚持内增与外引相结合,形成多能互补的综合性生产供应格局。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打造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装机千万千瓦以上,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新增电力装机主体。做好水电保护性开发,支持生物质多元化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地热能、氢能等开发利用,做好以咸宁核电为重点的核电厂址保护。充分发挥火电基础性保障支撑作用,有序推进负荷中心及浩吉铁路沿线清洁高效电源建设。努力提高三峡电能湖北消纳比例。加强与能源资源大省、主要能源企业战略合作,新增省外电力输入规模千万千瓦以上,拓宽煤炭、油气资源供应渠道。建设鄂西国家级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推进荆州煤制天然气项目实施。

▊江苏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积极开发商业化应用场景,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

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着力培育50条重点产业链,做强30条优势产业链,推动10条卓越产业链快速提升。50条重点产业链中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

▊江西

新材料产业。提及聚焦柔性电子、微纳光学、氢能等新能源装备、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和产业化运用,加大投资力度,谋划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培育未来发展新引擎。

▊湖南

大力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把握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趋势,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推进量子信息、6G技术、类脑智能、氢能核能利用、合成生物、低维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创新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

切实加大能源供应能力。重点依托一体化基地规模化布局风电,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发展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稳步推进氢能等发展。

新能源:推进环洞庭湖和湘南“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推进建设岳阳氢能示范城市。

“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能源拓源工程:新能源:推进环洞庭湖和湘南“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推进建设岳阳氢能示范城市。

▊四川

面向产业技术前沿和新兴市场需求,重点培育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前沿新材料、核技术应用、高性能机器人、高端航空航天装备、氢能及燃料电池等产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未来增长引擎。

▊重庆

级和综合竞争力: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支持长寿、涪陵、南川、綦江—万盛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化工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和页岩气、氢能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着眼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方向,紧盯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制造汽车、数据开发汽车等新动向,构建全国领先的产业生态。重点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整车,车辆控制核心软件,车规级芯片,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