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内氢能企业排行榜
来源:泽平宏观 2023-09-21
中国氢能企业排行榜2023氢能、储能、智能驾驶是新万亿级赛道,其中,氢能是新能源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赛道之一,是全新、独立的能源体系。
一个新的能源体系,将孵化众多优秀企业。现在的氢能就像5-10年前的锂电池和光伏,技术大进步、商用进展快,处在爆发前夜。
探索最具发展潜力的氢能企业,锁定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三个最大产业环节的龙头:
制氢是氢能应用源头,得资源者得天下,未来绿氢会大规模替代灰氢、蓝氢,制氢企业发展空间大。
储氢,解决了新能源供给需求不匹配、“西丰东贫”的难题,将电网无法消纳的绿电制氢再储存运输,是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方案。
燃料电池把氢转化为电,供给到汽车、热电联供等众多场景,极大拓展氢能的应用。
新万亿级氢能市场蓄势待发,哪些企业值得关注?谁主沉浮?
中国氢能企业总榜
氢能是21世纪最清洁能源,属于第三次能源革命的重点技术路线和攻关方向。我国氢能产业链各环节都取得了快速进展,包括制氢、储运氢和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应用。煤化工、冶金、能源型企业都是氢能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本榜单主要列举在氢能产业链各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性企业,这些企业为我国氢能产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潜力巨大:亿华通、国鸿氢能、重塑集团、国氢科技、中船派瑞氢能(718所)、隆基氢能、考克利尔竞立、中集安瑞科、国富氢能、中科富海等企业排名前列。
这些领衔企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环节:
1)制氢:2022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达到722MW,同比翻倍,大幅增长106%。电解槽装备企业从2020年约10家迅速上升到当前超百家。全球前20家电解槽生产商中,8家企业来自中国。
2)储运氢:液氢,气氢管道运输大发展。2023年,液氢已初入民用,如国富氢能的民用液氢储存容器开工出厂。乌兰察布-北京“西氢东送”项目启动,我国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应用场景爆发,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累计装机量506MW,同比增长192%,较21年翻番,一级市场项目火爆。
制氢企业排行榜
制氢企业排名前列的有:中船派瑞氢能、隆基氢能、考克利尔竞立、塞克塞斯氢能源、青骐骥。
得资源者得天下,制氢是氢能产业链的最前端,是将其他形式能源转化为氢能的关键。过去制氢有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现在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制得的绿氢,是最具潜力的制氢技术路线,能实现生产全过程的零碳排。未来绿氢发展最确定性的逻辑是对灰氢的替代。
如何判断制氢企业技术能力?一看电解槽,二看核心部件。氢能时代,核心从传统能源的资源禀赋转移到技术能力,关键是看企业是否有: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的制氢技术。
电解槽是核心设备,出货量的多少标志着企业目前的市场地位。但制氢格局未定,单台电解槽的产氢率和产能代表市场爆发后企业占领市场潜力。综合来看,中船派瑞氢能、隆基氢能、考克利尔竞立、塞克塞斯氢能源等企业在电解槽市场上表现优异。
中船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制氢排名第一。公司股东和技术积累雄厚,其母公司是中国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拥有着六十余年氢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工程经验。市场表现看,2022年派瑞氢能全年出货量达205MW以上,国内市占率超25%。扩产潜能看,公司电解槽年产能达到了1.5GW,目前已具有年生产碱性制氢设备350台套、PEM制氢设备120台套的生产能力,设备产气量制氢规模从0.5Nm3/h到2000Nm3/h,满足客户不同的产气需求。
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制氢排名前列。是隆基绿能打响布局氢能产业的第一枪。隆基在新能源领域的积累、市场能力突出是其快速崛起的关键。自2021年3月31日成立以来,隆基氢能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已进入行业领先,2022年电解槽出货量市占率跻身行业前三,名副其实的制氢黑马。扩产潜能看,2022年底隆基氢能的电解槽产能达到1.5GW,排名全球第一。公司已入围中石化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LA-1000碱性水电解槽实现下线投产,单台产气量为1000Nm3/h,设备寿命超过20万小时。2025年底公司产能将达5-10GW,竞争力进一步上升。
考克利尔竞立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背靠比利时John Cockerill集团,是我国电解水制氢装备的龙头之一。市场表现看,2021年公司电解槽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5%,2022年国内电解槽出货量为230MW,排名第一。扩产潜能看,公司早在2021年就已生产超50台产氢量1000Nm3/h电解水制氢设备,先后参与了1200Nm3/h和1300Nm3/h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已拥有生产1500Nm3/h电解水制氢设备的能力。公司2022年年产能达1GW,排名全球前列。预计2023年年产能将扩大至1.5GW。
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长期深耕PEM制氢系统研产,是国内PEM制氢行业的领军企业,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市场表现看,根据GGII数据,公司2021年电解水制氢设备厂商出货量排名第三,2022年碱性电解槽大量上产的情况下降至第九位。扩产潜能看,公司拥有国内最大的PEM电解槽产能,技术自主可控,核心材料国产化率超过95%。公司开发的国内首套6兆瓦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为国内首套1200标方PEM风光制氢设备。现已规划建设占地180亩的工厂用于制氢膜电极及PEM电解槽的生产,未来年生产能力有望达到GW级以上。
电解槽关键零部件对制氢效率影响重大。苏州青骐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先进的催化剂技术,是为数不多,集氢能装备集成制造及双极板、催化剂、隔膜等核心材料生产研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扩产潜力看,公司具备生产单机产氢量1500Nm3/h制氢设备,电解槽、气液分离框架和纯化系统可为规模化制氢提供解决方案,电耗比业内同行低。
储氢企业排行榜
储氢企业排名前列的有:中集安瑞科、国富氢能、中科富海、京城股份、氢枫能源。
储氢企业对氢产业链极其重要:优化绿电储运,调节电网系统。我国光伏和风电区域分布不均,“西丰东贫”,光伏发电在西部,用电在中东部(能源消费占全国比重超过70%)。储运氢能,就是把西部风光伏制备的绿氢输送到东部,长距离、大规模、长周期的能源运输,储氢企业非常重要。
但储氢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高。氢气易燃爆、泄露,氢储运对储运装备材料、设计要求高。过去储氢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现在逐步自主替换。储氢企业主要有4种储运氢方式: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1)高压气态储氢为当前最主流的技术方式。2)低温液态储氢存储密度大,最有潜力。3)固态储氢以氢化镁为代表,将氢气吸附在具有较大孔隙的固体材料表面,利用储氢材料与氢气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将氢气储存在固体材料之中,相对操作容易、运输方便、成本低、安全性高,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应用初级阶段。4)有机液体储氢可在常温下运输,克服超低温液态储氢困境。
储氢排行主要看氢储运企业是否掌握核心技术路线、核心材料。
中集安瑞科,以制造储运设备为主,其储氢领域布局涵盖气氢和液氢储氢设备制造。气氢上,公司是高压管束氢气运输车龙头,研发出30MPa缠绕气瓶管束式集装箱、99MPa及103MPa站用储氢瓶,并实现批量销售,2022年氢气存储装备订单同比增长92%。液氢上,其于2013年成功为海南文昌交付300m3液氢贮罐,推动液氢储运领域民用发展。公司液体罐箱(ISO)产销量居世界前列,低温运输车及低温储罐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补给站设备看,公司LNG接收站大型储罐、LNG加气站模块化产品及CNG加气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排名前三。
国富氢能是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专业从事氢能“制、储、运、加、用”装备的设计、制造与技术服务。储氢方面,气氢上,国富氢能2019-2021年连续3年位居国内车载储氢系统出货份额第一名,根据GGII数据,国富氢能70MPa高压储氢瓶及车载高压供氧系统产品出货量和市占率均位居国内行业第一,占比为37.93%。液氢上,公司已实现液氢产业链全布局,拥有低温液氢储运等核心技术,是国内首批开展液氢民用的单位。致力于实现“卡脖子”设备国产化,公司开发出以氢透平膨胀机为核心的氢液化装置,在河南洛阳和山东投建的液氢生产工厂已实现液氢产能8.6-10 t/d。
中科富海,拥有中科院理化所两代院士数十年研究出的大型低温技术,全球第三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制造与工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储氢领域,公司主要业务领域为低温液态储氢,主要产品有氢气回收纯化装备,大型氢气液化装置以及液氢储运加氢站系列产品,其中大型氢气液化装置采用氢气循环制冷原理,氢气液化产能可达1.5-30t/d。公司当前可独立研发生产大型氢液化装备,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
京城股份,气体储运业务龙头。包括LNG气瓶、CNG气瓶、钢质无缝气瓶、氢燃料电池用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等核心材料的生产。2021年京城股份开始布局车载氢储能领域,下属天海工业公司研发的35MPa III型瓶已量产并实现批量应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车载储氢气瓶—IV型瓶已于2022年10月成功通过全部型式试验测试,解决国内Ⅳ型车载储氢瓶的“卡脖子”问题。
氢枫能源,国际化的氢气及氢能科技产品供应商。提供氢气制取、镁基固态储运氢设备,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等相关产品及服务。固态储氢业务领域龙头,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重磅发布第一代吨级镁基固态储运氢车(MH-100T),通过镁与氢气的可逆反应进行氢气储运,单车储氢量为高压气态储氢的3倍左右,且存储状态为常温常压,可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氢气储运,是当前氢气储运环节的创新性技术。产线建设方面,公司在新乡市投资建设的全球首条千吨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生产线已初步完成,宜兴工厂的建设投产还将进一步提高公司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产能。
氢燃料电池企业排行榜
氢燃料电池尚处示范期,但市场潜力巨大:2022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超1万辆,2025年,预计可达3至4万辆水平,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空间将达千亿规模,未来燃料电池的商业化爆发可期。氢能汽车在乘用车领域还未成熟,商用车仍是主要的应用领域。
燃料电池系统好坏直接决定了能量转化效率。我国燃料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集中度高达69%。亿华通、国鸿氢能、国氢科技、捷氢科技、鸿基创能、氢璞创能是国内氢燃料电池领域重点企业。
亿华通排名第一,是中国最早实现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批量化制造的企业之一。市场表现上,公司产品实现多样化,持续迭代开发出30kW-240kW功率的燃料电池系统,能满足各种需求及应用场景。目前已累计向超过19家中国商用车制造商销售超过2000套燃料电池系统。2022年全年,亿华通燃料电池装机约9.9万kW,市占率超21%,国内排名第一。产品优势上,公司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客车和货车等商用应用车型,其产品于2016年开始量产,实现国产化、规模化生产。
重塑集团是国内较早实现燃料电池系统批量化应用的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等。市场表现来看,公司产品与技术已应用于汽车、船舶、分布式发电等多元化的氢能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重塑集团已累计部署燃料电池汽车超4000辆。2022年,公司燃料电池装机约9万千瓦,市占率超19%,排名第二。产品优势上,电堆、膜电极、双极板、氢循环系统、升压转换器等关键部件都实现了自主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截至目前,重塑集团的燃料电池产品持续精进,已实现系统功率、功率密度、使用寿命等保持行业领先。
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龙头,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新增独角兽。估值70亿元,尝试港股IPO,有望成为继亿华通之后第二家在香港上市的氢燃料电池企业。市场表现看,公司的燃料电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子公司鸿力氢动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超过6万千瓦,市占率15%,排名第三。产品优势看,公司已实现核心原材料与生产装备的国产化及生产制造的高质量规模化,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设施全球领先。
国氢科技,母公司为能源领域巨头国家电投,丰富的资源赋能公司业务快速领先行业。2022年B轮融资后估值达到130亿元,成为氢能行业内估值最高独角兽企业。市场表现看,公司主打PEM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系统两大产品线,分别对应氢涌和氢腾两个子品牌,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商用车、船舶、无人机等商业场景。2022年,公司实现燃料电池系统装机市占4%,排名第五。其孵化的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可通过运营氢能大巴,打通氢能产业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保障未来产品装机和需求的平稳增长。扩产潜能上,公司将建成燃料电池催化剂吨级年产能产线、碳纸制备生产线、膜电极生产线等7条生产线,产值达20亿元,预计2025年营收达50亿元以上,发展潜力巨大。
捷氢科技,上汽集团孵化的氢燃料电池子公司,估值超32亿元人民币。市场表现看,2022年,公司对外交付量产燃料电池产品约1945台套,销量处于行业第一梯队,装机量市场占比为8%,排名第四。产品优势上,捷氢科技燃料电池产品功率范围涵盖6kW~260kW,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电池定制,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客车、卡车、叉车等诸多领域,同时扩展至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非车用领域。扩产潜能看,捷氢科技上海工厂的燃料电池系统设计产能已达到6000台/年,在燃料电池生产建设项目和燃料电池新产品产线建设项目完成后,产能预计将达到13000台/年。
专注于石墨板及金属板电堆的研发和产业化,氢璞创能是燃料电池头部企业。国内首条电堆自动化产线的缔造者,全球首家发布300kW功率级别石墨板电堆,公司成为未来氢能重卡市场的“新芯”。市场表现看,公司开发了包括重卡、叉车、公交车等多款燃料电池汽车车型,2020-2022年,公司出货电堆分别为400套、900套以及1500套,持续快速增长。与山西晋南钢铁集团签订1万辆氢能重卡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三年内实现交付,各年分别交付1000、2000和7000辆车,可保证每年燃料电池装机量实现成倍增长。
燃料电池的核心膜电极,被誉为燃料电池“芯片”,占系统成本超过40%,决定了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和成本。
鸿基创能在国产膜电极上表现优异,是首家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MEA)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市场表现看,公司持续提升膜电极的国产化率,为国内外燃料电池厂商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膜电极核心组件。2022年公司出口市场贡献营收占比接近10%,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预计2023年将扩大至20%以上。出货量数据来看,2021年,鸿基创能实现了出货超100万片膜电极产品的行业纪录,2022年更是实现新突破,全年出货量达到170万片,是绝对的膜电极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