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正文

​上市氢企的亏损魔咒

来源:原创 2023-12-21



e0c3f6580d36547749d2cba454180e81.png 

12月20日,伴随着响亮的锣声,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附属公司河南金源氢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源氢化”,2502.HK)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这标志着全国煤炭企业分拆氢能子公司上市实现了零的突破。

但紧接着,上市首日,金源氢化股价总体处于发行价以下,临近收盘时加速下跌,最终大跌27.5%,每股收于0.87港元,总市值为8.31亿元。

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在今年上市的氢能第二股的国鸿氢能上市首日同样上演过。

这些年来,上市后的亏损似乎成为氢能企业不可避免的共性特征,在登陆港交所后,成为继亿华通和国鸿氢能后国内第3家氢能上市公司的金源氢化能否躲开这个亏损魔咒呢?

亏损魔咒

自亿华通三度上市稳坐“氢能第一股”的交椅后,国内氢企在上市的路上蹉跎已久,终于在今年年底,在两度冲击IPO之后,国鸿氢能终于成功敲响上市的钟声,打破了国内氢能上市企业中亿华通一枝独秀的局面。

但并未出现上市新股走高的预期情况,上市首日,国鸿氢能的股价呈低开低走,开盘价为16.5港元/股,盘中最大跌幅达26%,最终收盘价为19.80港元/股,微涨0.71%,公司市值几乎跌回两年前。

图片

而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显示,国鸿氢能2020年、2021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2.27亿元、4.57亿元、7.48亿元;经营利润分别为-2亿元、-6.73亿元、-2.67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2.21亿元、-7.03亿元、-2.8亿元。

 

其中,销售成本和行政支出成为主要因素,数据显示,原材料成本从2020年的1.1亿元增至2022年的4.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0%,高于营收复合增速的81.66%,2022年销售成本的激增也导致了毛利率从2021年的33%下降到2022年的27%。

图片

而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也同样无法逃脱这个魔咒,自2020年科创板上市后,亿华通已连续亏损三年,今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17亿元,同比下滑236.8%。

根据亿华通近三年的财报显示,自2019年开始亿华通便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亿华通扣非后净利润为-4036.59万元,亏损同比扩大186.08%。到2021年,亿华通扣非后净利润为-1.7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41.95%。

而金源氢能在上市之前便隐有亏损之态。

面临业绩下滑困境的金源氢化相关数据显示,在液化天然气和氢苯基化学品两大主营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下,2023年上半年金源氢能实现收入10.76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10.79亿元略微下滑。

图片

同期,公司净利润为6571.4万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1.17亿元下滑43.85%,公司毛利率也从2022年上半年的15.3%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9.9%。

而在一众企业亏损持续扩大的背后,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和业务过于集中是主要原因,2021年亿华通对申龙客车和中植汽车(淳安)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计提比例至 90%。

黎明前的暗战 

最近一年来,氢能行业即将收紧IPO政策的言论频出,配合上国内重塑股份、国富氢能、治臻股份、捷氢股份、国鸿氢能、中鼎恒盛等一众国内IPO闯关企业纷纷铩羽而归,收紧传言似成真。

然而年关将至,竟又杀出了两匹黑马抢关登陆。

近来《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等政策频发,行业标准和决策层面都在不断完善中,下半年的政策背景来看是呈现一个向好的态势的。

氢能行业内默认正处于一个漫长的前期“烧钱阶段”,而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共有38家氢能企业通过45笔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因此虽然上市后持续亏损,但融资上市也是默认的上岸续命之策。

通过相关公告对比,不难发现,这些企业的亏损原因除了业务推广费用、销售及行政人工成本增,以及包括存货减值损失(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应收账款减值损失在内的资产减值损失。

最后便是由于整个行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的大环境,市场规模小,还未形成规模效应,而研发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较为固定,当然这对整个行业所有企业都是一个挑战。

亿华通此前也曾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系统尚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投入不断攀升,相信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公司经营业绩会逐渐好转。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技术革新,提升产品性能,努力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

 


Baidu
map